彩霞奇闻网

春秋战国玉器的常见分类、纹饰图案与雕琢技法学习知识

发布时间:2025-02-18 09:14:12  热度:16℃

春秋战国玉器是在商周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为您逐一细讲这段时期玉器的常见分类、纹饰图案、雕琢技法等相关知识点,使您一睹春秋战国玉器的风采。

一、春秋战国玉器学习知识-常见分类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主要可以分为玉礼器、玉装饰器、玉实用器、玉丧葬器四大类。

1.玉礼器

玉礼器主要是玉璧、玉璜、玉圭等,其中春秋时期比较少见玉璧和玉璜,直到战国时期才大量出现。

常见的玉璧有谷纹玉璧和涡纹玉璧,甚至还有出廓玉璧等新品种。

春秋战国玉器的常见分类、纹饰图案与雕琢技法学习知识

玉璜分为大小两种,大玉璜一般作为礼器使用,而小玉璜多作为佩饰使用。

考古发掘的玉圭数量不多,一般都是以素面无纹的居多。

2. 玉装饰器

玉装饰器主要是玉环、玉管、玉簪、玉觽、玉玺印、玉玦、玉串饰、玉组佩、玉剑饰等。

玉环大多雕琢有精美的龙纹、谷纹、鸟纹、涡纹、绞丝纹等。

玉管的断面有方形、圆形、矩形等,而且大多都雕琢有精美的纹饰。

考古出土的玉簪数量稀少。

考古出土的玉觽大多都是弯曲如虹,部分器物的末端雕作兽头,十分精美。


玉玺印的形制十分丰富,除了常见的玉玺印,还有一种肖形印出现。

考古出土的玉玦多出现在墓主人的耳旁,因而考古专家推断为耳饰。

玉串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一般出土于墓主人的颈部或者腕部,因而属于颈饰或者腕饰。

考古发掘的战国早期玉组佩大多是光素无纹的,直到战国中期之后才开始有了谷纹、涡纹等精美的纹饰。


玉剑饰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均十分盛行。玉剑饰一般是由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等组成。

3.玉实用器

考古发掘的春秋战国玉实用器数量稀少,传世器物主要是玉卮、玉耳杯等。

玉卮,是一种酒器,始见于战国末期,秦汉时期比较流行。

玉耳杯,又名为“玉羽觞”。羽觞始见于战国,兴盛于西汉,终于唐代。

4.玉丧葬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丧葬器主要是玉覆面和玉七窍塞,其中玉覆面在春秋时期不见有镂空的玉片,而后逐渐发展成金缕玉衣等。

七窍塞在战国时期出现,是古人下葬时要用物件塞住人的七窍。七窍塞大多用玉制成,只有身份地位崇高的人才可以使用,如皇室成员和王侯将相等。

二、春秋战国玉器学习知识-纹饰图案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流行的纹饰图案有龙凤纹、螭虎纹、蟠虺纹、鸟兽纹、谷纹、云纹、雷纹、谷纹、蒲纹、涡纹、勾云纹、圆圈纹、网状纹、柳叶纹、水滴纹等。

这些纹饰相当精美,纹饰满密,几乎不留空白,时代风格非常鲜明。

三、春秋战国玉器学习知识-雕琢技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雕琢技法是在西周玉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除了阴刻线、镂雕、平雕、圆雕、透雕之外,还广泛采用减地法,突出主题纹饰,新颖别致,十分有特色。

最近更新

  • 此类男性诸多挑剔 对妻子诸多埋怨 性格尖酸苛刻 对金钱太吝啬

    此类男性诸多挑剔 对妻子诸多埋怨 性格尖酸苛刻 对金钱太吝啬

    2025-02-18阅读

  • 为什么南宋可以撑那么多年 南明却很快就覆灭了

    为什么南宋可以撑那么多年 南明却很快就覆灭了

    2025-02-18阅读

  • 这种面相的女人心胸广宽 广结好友又乐于助人 旺夫又旺子

    这种面相的女人心胸广宽 广结好友又乐于助人 旺夫又旺子

    2025-02-18阅读

  • 农妇河边捡到“金乌龟” 放火烤后被要求上交 专家:掉价1000万

    农妇河边捡到“金乌龟” 放火烤后被要求上交 专家:掉价1000万

    2025-02-18阅读

  • 这种面相非常花心 身边根本不缺女性 很难专一 容易处处留情

    这种面相非常花心 身边根本不缺女性 很难专一 容易处处留情

    2025-02-18阅读

  • 古墓挖出“巨龙” 距今超6000年 考古家:龙的存在铁证如山

    古墓挖出“巨龙” 距今超6000年 考古家:龙的存在铁证如山

    2025-02-18阅读

  • 这样的男人他们不仅很有心机 而且还非常的自私 总是自我为中心

    这样的男人他们不仅很有心机 而且还非常的自私 总是自我为中心

    2025-02-18阅读

  • 失传千年的宝物,被“无知”夫妻用来煎饼,专家:拍卖至少2亿元

    失传千年的宝物,被“无知”夫妻用来煎饼,专家:拍卖至少2亿元

    2025-02-18阅读

  • 战国古籍流失街头 清华学生买下赠送母校 专家:颠覆历史认知

    战国古籍流失街头 清华学生买下赠送母校 专家:颠覆历史认知

    2025-02-18阅读

  • 日本沉船有50亿文物 美日想打捞 专家:这是我国文物 决不允许

    日本沉船有50亿文物 美日想打捞 专家:这是我国文物 决不允许

    2025-02-1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