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榜首为国剧,驴皮影排第三(皮影戏)
导语:北京不仅是现代化国际城市,中国的首都,还是在历史上曾成为六朝都城,拥有众多宫廷建筑,建城史长达三千余年,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别具价值的世界著名古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北京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哪些是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本文就为大家整理北京国家级非遗文化名单,一起来了解下吧。
北京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1.京剧遗产编号:Ⅳ-28
批准时间:2006年5月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2.烤鸭技艺遗产编号:Ⅷ-167
批准时间:2008年
北京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中国十大美食之一、北京著名菜式,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北京烤鸭有挂炉、焖炉、缸炉、叉烧等不同的制作工艺,烤出的鸭子外皮酥脆,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口味鲜美,深得中外人士赞许。北京烤鸭分为挂炉烤鸭和焖炉烤鸭两大流派,而全聚德的挂炉烤鸭技艺和便宜坊的焖炉烤鸭技艺也是两派的代表,都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舌尖上的非遗项目:
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等。
3.北京皮影戏批准时间:2019年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先后形成东城、西城两大派别。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皮影不但是观看欣赏的,而且也是每个人都能自己玩的,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
4.北京兔儿爷遗产编号:
批准时间:2014年
泥塑(北京兔儿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这一习俗源自明代。后“兔儿爷”转变成儿童的中秋节玩具。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讨人喜欢。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兔儿爷是在明朝出现的。明纪坤(约1636年)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兔儿爷也许就是照着“月光纸”上的玉兔形象用泥塑造出来的。
5.景泰蓝制作技艺遗产编号:Ⅷ-43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景泰蓝技艺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它集历史、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景泰蓝传承价值:
北京景泰蓝技艺复杂,工序繁多,它综合了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传统。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具有宫廷艺术的特点,给人以圆润结实、金光灿烂的艺术感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参加中国国内外重要展览,为中国赢得荣誉,还经常被作为国礼馈赠外宾。
6.京绣遗产编号:Ⅶ-110
批准时间:2014年11月11日
京绣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宫绣融合了中国各种优秀绣工技法,将自身特点发扬光大,成为独树一帜的代表绣种。特别光绪年间更是名扬海内外,以用料讲究、格调风雅著称。京绣在色彩上的特点是绣线配色鲜艳,其色彩与瓷器中的粉彩、珐琅色相近。京绣的针法由于汇集到全天下的各类刺绣高手,吸纳融合了各类精绝的技艺和精华,再赋予皇家的审美宗旨和规范加以指导,从而形成了其独特而严谨的针法路数,讲到平、细、匀、光。
京绣制品充分体现出“章身之具”的功能意义,与苏、湘、顾等地方名绣浸润文人意趣的诗情画意相区别,流露出北方文化的雄健气质。
7.北京料器批准时间:2008年
北京料器,古称“琉璃”,是在中国传统玻璃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是流传于北京的一种琉璃艺术。清末,料器制造由宫廷转入民间,形成浓郁的北京特色。北京料器制品质地莹润,做工精细,色彩斑斓,玲珑剔透。北京料器有几千种产品,从首饰等日用装饰品到鸟兽、花果、人物雕刻等观赏性工艺品,应有尽有。其中,葡萄常料器是以葡萄为造型的玻璃工艺品,是北京独有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之一,是传统民间工艺的典型代表。
近两年,台湾及大陆南方出现了琉璃市场热,传统料器手工艺更面临挑战,也可以说是更汲汲可危,亟待抢救与保护。
8.京西太平鼓遗产编号:Ⅲ-1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门头沟区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太平鼓是一种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平鼓由于深受百姓们的喜爱,保留了多种套路、打法和风格各异的流派。流传下来的动作套路有十二套之多。作为典型的北京地区传统民间舞,对太平鼓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北京地区民间舞蹈的弘扬。
9.北京评书遗产编号:Ⅴ-57
批准时间:2008年
北京评书是一种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传统说唱艺术。北京评书在春秋时期即有雏形,形成明末清初,奠基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通常是一个人表演在演出时,在台上摆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桌上放三件道具:醒木、折扇、手帕。也有的演员不用桌椅和其他道具,自始至终立于台上表演。代表书目有《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北京评书以长篇大书为主,后也出现过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用于晚会的短篇书。
北京评书流传现状:
北京评书发展堪忧,随着老一辈评书名家的逝去,书坛后继乏人。同时,市场模式化运作困难、书场演出已近消失、渐渐淡出电视,仅有广播评书、电子评书还在勉力支撑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0.北京灯彩遗产编号:Ⅶ-50
批准时间:2008年
北京灯彩艺术品具有鲜明宫廷艺术特色,主要有纱灯、宫灯、走马灯、立体动物灯等。灯彩的制作技艺是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字画的凝聚,成为既延续了传统工艺又表示出浓郁文化积淀的综合性造型艺术。灯彩的主要功能在于灯艺,它以文化娱乐为主,与民俗,民间文娱表演相融合,内容包罗万象。灯彩在中国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里烘托喜庆气氛的重要装饰品。具有独特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灯彩的历史源流: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北京的各类花灯十分兴旺。明时,北京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手工业作坊,各种花灯,巧夺天工。清朝末年,曾经作为皇宫彩灯的宫廷灯彩艺术,逐步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北京民间灯彩。